Wednesday, 31 December 2014

功課奴隸


多謝讀者的分享,建議我收看這集值得收看的 <鏗鏘集:功課奴隸> 節目。我和妹妹一起收看,節目内容也勾起了我的一些記憶和感受。

壓力對人的影響:
1. 壓力會直接增加患上心臟病這個長期病患的機會,並會帶來嚴重的健康(health AND WELLBEING)問題
2. 壓力會影響情緒及行為
3. 為了減壓,不同人會選用不同的處理方法。當中,有人會選擇暴飲暴食、有人會做運動,亦有人會用其他mal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來處理壓力及相關的情緒問題。
因此,壓力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和心靈的健康。每個人都能影響他身邊的人,造成一個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最終或會影響整個社會,因此是不能輕視的一個問題。

我認為不要為了子女一時的成就,而摧毀他們的整個人生。

反叛表現年輕化,只會造成更多社會問題。一個社會,必然會有能力懸殊的情況,這樣,人與人之間才會有互相分擔、互相分工及互補不足的果效。當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成為贏家,成為最成功的那一位,可是,我們仍需在某些關口上,向現實低頭。

孩子的心靈是單純的,他們的記憶絕不容易洗滌。

小學一年級時,中文好,英文不好。上課不太能聽懂老師的指示,就連自己原本想要的名字都不會拼(所以現在只好用另一個名字)。什麽是‘cute’(可愛)我不明白,別人也不知道怎跟我解釋;我不會拼,自然字典也不能查。

中文課用簡體字教授,問題又來了。我不曉得用簡體字寫我的中文名字,也不太會看老師所寫的東西。英文會話不好,身子矮小,結果每天上學前都會大驚一場,擔心被別人欺負,擔心不能跟同學交朋友,亦介意幼兒園同學對我這個突然離開了學校,去入讀小學的舊同學。

然後,我看著下一個年度的小一入學招生海報心想,唉為什麽要這樣對我?為什麽我從來沒有從幼兒園畢業?為什麽要突然離開幼兒園,突然入讀小學?為什麽我需要依照這張海報報讀小學

可能有家長會認為,這正正就是孩子需要報讀學前輔導班、興趣班、補習班的原因。但其實你們那個年代也沒有這些較為商業化的玩意!你們的中、小學年代的功課量應該比我們的要少,玩樂的時間應該比我們要多。大學生不多,但現在的大學生全都很高水平嗎?

無論是你們的年代,或是我們的年代裡,必定會有因學業不成而學壞的同學。什麽未婚媽媽、吸毒販毒、學生加入黑社會都不是新聞!只是你們當年的社會風氣比現在的要保守,因此這些負面舊聞可能比較少被廣泛報道。

補習班能解決子女學業問題?適當的補習班能協助子女學習,但補習班不一定能夠如我一名中學老師所說force the stupidity out of your children(把所有蠢的因子從子女體内逼出來)。興趣班真的能培養興趣?天分,加上後天的培養能讓整件事變得事半功倍,從而達到理想。但如果你的子女很有藝術天賦,你又會否跟他說畫畫搵唔到飯食"?

這種病態社會風氣,是社會中的商人、家長和參與在這個social norm(社會規範)的人一起建立的恩,並收割的果。

回想起來,這一幕又一幕的片段,全都是深刻的,深深地刻進腦海裡,只是長期躲著而已。

Saturday, 27 December 2014

Non Jupas是什麼一回事?

JUPASJoint University Programmes Admissions System),中文命名為 大學聯合招生辦法是一個讓學生可以報讀本地大學的平台。JUPAS系統只適用於透過DSE成績報讀本地的大學的學生。因此,所有不是用DSE成績報讀大學的學生都需要透過Non Jupas(非聯招)渠道報讀本地大學-包括修讀IBAPUKALECanadian SystemAustralian System etc.的國際學校學生,以及Associate DegreeHigher Diploma etc.的學生。Non Jupas的報名月份是每年的10月至2月左右,於各大院校的開放日後開始接受報名,而面試則於下一年度的3月起開始。

對於一般國際學校學生來說,他們心目中的‘Non Jupas’(名詞)是指一些來自國際學校,或海外的學生,而非Asso/HD升上大學的學生。由於有些Non Jupas的學生可以在報名時申請學分豁免,讓他們的修業年期甚至可以比一般四年制之學生的修業期足足短一年,即於三年内畢業。得到豁免的學分可包括中、英文課程和Common Core課程。

因我無知,又以為可以早一點畢業時一件挺好的事情,我便在報名時選擇了Advanced Standing選項,讓我的修業年期由原定的四年,縮短至現有的三年。我不需要上中、英文課,身邊的同學也留意到我不是四年制的同學,因此問題又來了!到底如何跟他們解釋?我會說我是考IB進來的
那麽就是國際學校啦!
嗯。
哦!原來是這樣!

然後問題就來了。大學是小社會,裡面有來自各個背景的人,有家境非常富有的學生,也有來自草根基層家庭的學生。基於一些人的少見,甚至culture shock,不少同學自然會覺得來自國際學校的學生必定是很有錢、英文很棒、中文可能一般偏下、會經常去夜蒲、不會穿頽T、不太習慣於普通飯堂用膳的人。

拜托,有時候我想保持我來自國際學校的小小秘密,不是因為不可以見光,而是因為自己真的想放下昔日的包袱,重新再來,重新做一個平凡的本地大學生。但另一方面,有些東西很難解釋,因此有時候會選擇性向別人透露自己的背景。有些中學同學會因自己的背景而感到自豪;雖然我不會感到特別自豪,但原來我們大家都有共同的顧慮-主要是怕別人覺得我們家境很富有。

有讀者問我,你讀國際學校讀得不開心嗎?坦白說,真的不太開心。
進了大學後,有中學同學問我,中學和大學兩者之間,你選哪一個?我一定選大學。
你的中學生活真的那麽不開心嗎?不夠大學開心。
但你有做student leader(學社的活動搞手,類似上莊)。由於現在有不少本地學校都推行IB課程,我只有在IB那兩年才覺得我好像正常一點,並跟本地學生有多一些話題,少一點隔膜。即使IB那兩年又要讀書又要做student leader的確挺辛苦,但我只能說,七年流流長的中學生涯中,這兩年,是過得最痛快、最有回憶得和最有紀念價值的。

我做student leader,是盼望能嘗試放下自己給自己的包袱,希望能重新再來,放開一切,去接受現實,並投入學校生活中。可是,到了最後,我還是無法完全放下包袱,並投入在國際學校的生活中,因此,我如今仍會覺得有一個未能填補的漏洞存在著。

但很感恩,走進大學後,結識到一群很好的大學同學。每當他們告訴我說,完全不覺得我來自國際學校,我真的會很開心。

附上一些有關報讀本地和英國大學的資料供參考。

HK University Pathways and Offers
2012 Version (Does not require downloading): http://goo.gl/2ZgNT1
2014 Version (Requires downloading): http://goo.gl/f2VVKP

UK University Pathways and Offers
2014 Version: http://goo.gl/CK5vWI

雙語問題 - Bilingualism and Code switching

Many readers have shown concern regarding their children's ability to learn Chinese/English after attending international schools. 

1. Immersion Programme Strategy
Immersion programmes have been a popular way to teach French in Canada for many years. It can also be applied to Chinese learning effectively. My parents adopt this method. 

Example: 
School as an English only environment, supported by teachers. 
Home as a Chinese only environment, supported by parents. 

Effectiveness:
It varies among different users. However, at the end of the day, stakeholders involved in initiating and sustaining the programme must be firm (yet friendly) and persevere throughout the process. 

A brief introduction: 
http://www.teachingenglish.org.uk/knowledge-database/immersion-programme

2. Bilingualism and Code switching
Some people tend to do a lot of 'code switching' - i.e. switching between languages incautiously when they speak.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bilingualism - a common phenomenon among international school students:
http://www.lingref.com/isb/4/186ISB4.PDF

Example of code switching:

Friday, 26 December 2014

考生雜記(二):神紙


神紙
神紙顧名思義就是一些很利害的東西,一些比雞精更濃縮的精華。只要一早編排好時間,你便能像箍牙一樣,按部就班地於特定時限內,完成所有階段的溫習筆記和試前準備步驟。

資料過濾一:手抄筆記
中學時期,我主要採用雙手抄寫筆記,把教科書、雞精和其他資料拼合在一起,以便自己閱覽。為能有系統地收藏資料,我會把手抄筆記寫進筆記簿,一科一本,寫滿後,再換一本新的筆記簿。除了語文及一些如歷史的文科以外,其他科目一般都需要畫圖和寫數字、符號等,因此我會偏向較為方便的手寫方法來抄寫筆記。不少人也會發現用手抄寫的筆記,比用電腦打的筆記更容易吸收。

由於IB課程的科目多,科目單元更多,我在吸取IGCSE的教訓後,學曉了採用平常式溫習法,就是每當一個單元快到尾聲時,開始手寫該單元的筆記,以便準備即將來臨的測驗。我於IB課程中選修了生物及化學兩個理科科目,因此經常遇到兩科在同一周內測驗的情況。若果我當初沒有開始採用平常式溫習法,對於我這個科學白痂和學習速度緩慢的人而言,我想我的成績和學習進度必定會比其他同學們更更更落後。(選修HL化學、物理和數學的,一般都是打算升讀醫生、牙醫、獸醫、藥劑、工程等的精英學生,因此班內競爭特別大,有形無形壓力更大!)這個被我形容為‘Test Cycle’的周期足足維持了一年多,期間基乎沒有休息。回想起來,都挺辛苦的。

資料過濾二:普通神紙及超濃縮神紙
測驗或考試逐漸逼近,我會拿著資料齊全的手抄筆記寫神紙。神紙主要是用來記錄一些重點,初版的神紙會比較整齊,但第二、三、四版的神紙會隨著測驗的逼近,以及對測驗内容的熟悉程度加增,而變得淩亂和精簡。

大學時期,由於一般的課程都不會長於三個月,而且考試模式比較多元化(例如有PresentationPaperQuizJournalMultiple ChoiceShort AnswerEssay Question)等等如此多的種類,我便不會把所有東西從頭用手抄一次。再者,由於大學一般的教學材料都以簡報Power Point傳達給學生,我便會把Power Point Slides上的文字,加鹽加醋,然後整理成為令我看得舒服的東西。準備考試時,我會拿著自己整理好的資料,把要點手抄或印在神紙上,以便用超濃縮法把東西記進腦裡!(然後在一次性的考試過後,把一切都忘得一乾二淨,哈哈哈!)

Thursday, 25 December 2014

因我無知x我的故事(一):幼兒園篇

兩歲多時,我入讀了一所非常普通,並寂寂無名的本地的屋邨幼兒園,所有課堂都以廣東話教授。我當時並沒有參加任何課外活動,放學後除了做少量的功課,間中便會到遊樂場玩耍。父母間中亦會在家中播放一些Ladybird的兒童英文故事錄音帶,純粹是為了讓我看看圖畫、聽聽音樂,沒有什麼特別目的,這種生活維持了兩年多。

當然,現今的家長有不少都持有相當不同的價值觀。即使有些家長不認同催谷式學習法,社會風氣卻促使不少不希望催谷子女報讀五花八門的興趣及補習班的家長,選擇為其子女報讀一些校外課程。報讀的原因不一定是為了希望子女日後能繼續活用那些技能,而是為了考獲一些沙紙,從而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爭奪著名小學的學位,為將來升學及就業鋪路。

2006年,我聽同學說她的妹妹入讀了兩家幼稚園,一中一英,以便能有中英文方面的學習。當時的我已認為這種社會風氣出現了問題,甚至進入了病態階段。但看來,現今的情況正每況愈下,快將進入不可救藥的地步。到底,這種社會現象可以倒退嗎?儘管活在這種社會風氣,或習慣裡的,主要是一些來自非基層的家庭,香港的社會中其實還有不少數目的人士活在貧窮線底下。別談及報讀什麼校外活動,他們連基本的食水及食物供應、住屋和交通費用都是以血汗水換來的。或許有人會認為窮困是他們自己,或他們上一代所種下的因,他們現在亦正感受其果,但我認為不是所有貧窮的人都懶惰,不是所有貧窮的人都沒有為自己的生活努力過、奮鬥過。

既然原生家庭的背景都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埋怨,也不能解決問題。來自貧窮家庭的小朋友自然不會像一些家庭有經濟能力及資源的小朋友一樣,有那麼多機會報讀什麼學前預備班和校外活動。因此,苦果學校收生時,單單或過於看重報名者的一些特別技能,我認為這個收生機制也許不太公平了。

家長們,我絕對明白,以及認同子女需隨著社會的進步,自己多去進修及支取更多技能和知識,但我認為凡事都要點到即止。有學者認為,於子女年幼時間過於強迫他們學習只會在日後為他們帶來反效果。

你或許會問,既然你不認同這種不正常的學習和技能追求現象,為什麼你還要替學生補習?我相信自己和不少替學生補習的朋輩一樣,只不過是為了維持我們的生活開支,而在課餘時間做兼職補習老師。我明白當中面對的一些矛盾和掙扎,因此,我並不會擔當一名採用權威(authority)來催谷學生學習的老師。反而,我會把自己化身成為他們的一個可信賴的朋友,並給予他們課文外的指導,讓他們能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下,認真地學習。

還我們的小孩一個同年吧。

Wednesday, 24 December 2014

一篇四年多前寫的作文功課

分享一篇四年多前寫的作文功課。本文章的寫作目的是要回應一篇名為<星期日校園>的課文。



考生雜記(一):雞精


寒冷的日子來臨,同時亦意會著當年會考的籐雞花要盛開了。如今,會考年代已成過去,DSE年代也踏入第四個年頭了。先不要說新舊制度的利弊之處,留待有機會再分享。我已草擬了好幾篇文章的標題,只是仍需要一點點時間把文章一一寫成,請耐心等候。

由於聖誕假期已踏入第二周的中段,我打算先分享下一些很個人的戰地經驗,盼望能協助應考的,和其他學生備戰。正如做運動和鍛煉體能一樣,每人都有自己的步速pace),以及令自己最舒服的備戰方法,因此我的分享只供參考。

雞精
你或許會聯想起可食用的雞精。但我所指的雞精則是一些由外界寫成的study guides,主要包含要點及精華。我修讀中國文學時,老師給我們派發了一塔又一塔,來自各個作者的雞精筆記。雖然筆記內容有不少重覆,但我覺得筆記一般都整理得井井有條,因此看筆記來找重點絕對比你把文學作品從頭閱讀,或在一本400多頁的<簡愛>翻動書紙來找東西要快。

再者,有些作者會在雞精筆記裡把個人對作品的演繹法加插於筆記中,有助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很多時,學生並不是解不通所有單字,而只是未能理解所有單字合起來的意思。況且,有不少選修的文學作品來自16, 17, 18, 19世紀或千禧年代,以及一個陌生的社會背景,因此學生們難免會遇上覺得作品沉悶、難以理解、無聊,以及不曉得欣賞,但卻被迫研讀的情況。

用法:
1. 必須先把文學作品閱讀起碼一遍,如有中、英文版本的話,最好兩個版本都閱讀來加強對作品的理解和熟悉程度

2. 當作品已閱讀得超過一半時,可以開始使用雞精筆記-例如把一些個人的重點加在筆記裡,以便日後尋找或參考

3. 好好存放這些雞精筆記,以便稍後撰寫神紙

Tuesday, 23 December 2014

做個真漢子

有讀者問我為何到目前為止,所有文章都均以中文撰寫及發表。他也希望跟自己於國際學校就讀的子女們分享一下自己對文章的看法。首先,我在此感謝這名讀者願意花時間去閱讀我的文章。可是,我卻告訴他,讀國際學校的學生才需要多去閱讀以中文撰寫的文章啊!即使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不大、閱讀中文的能力不高,卻仍需要閱讀!同樣,於所謂本地學校就讀的學生也應該多去閱讀以英文寫成的題材。

我母親的朋友的兒子昔日於香港的一所國際學校就讀,後來到了海外升學。他最近畢業了,正努力地尋找工作。他收到公司的面試邀請可是,由於公司對他的國語有要求,他最後卻無法加入該公司工作。我深信這絕不是一個平凡的故事,因為我的班主任,以及其他老師都曾與我們分享這些故事,為的是要我們小心揀選修讀的學科。

或許,你會認為我是一名思想傳統又保守的人,甚至是一名宣揚propaganda(惡意宣傳一些思想)的推銷員。但是,一些如中國強大起來了大國崛起中文要成為國際語言了!這些說法全都絕對不能輕視為笑話。我的經濟學科老師認為今時今日的中國,可能只是在開始重拾昔日的光彩;與此同時,由於中國是個多變的國家,他亦擁有超於凡人能推測的可塑性。

你又有否曾經聽過報告偏倚(reporting bias)、記錄偏差(recording bias)和選樣偏差(selection bias)等會影響實驗結果的元素呢?其實,或許亞理士多德(Aristotle)和牛頓(Newton)成名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和發現,於西方社會中保存得比較好,從而被各界人士推崇。但中國的四大發明亦有指南針、製紙、印刷術和火藥-那麼,我們又真的敗了給西方國家的發明嗎?

試想一下,你是一名中國籍的學生,擁有中國人的姓氏,以及中國人的臉孔,於IGCSE考試中考獲10A*,但只於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科考試中考獲C級成績。再想想一下,如果你在IB試中,被老師推測你將會在全部學科中考獲Level 7唯獨是於standard level Chinese B推測只會考獲Level 2…又會否有點兒可惜呢

儘管英文現今已被公認為國際語言,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外籍人士非常努力地鑽研中文。甚至,你們也應該有不少老師曾於中國内地任教和居住,因此他們對中國内地的本土生活和文化之認識會比我們更要多。

最後,請謹記要學好你的中文,也不要取笑本地學生的英文。其實,有不少本地學校學生的英文要比你們的英文更要好,只是你們可能暫時還沒有機會去見識見識。你可能不想做中國人,但你已經出生於一個中國家庭,是一件不能改變的事實。你可能會在學校裡選修法語、西班牙語或其他外語,但請再次謹記,不要遺忘中文,因為他朝一日,你可能會後悔。

Don’t unlearn your Chinese

A reader asked me why my posts were all written in Chinese. He wanted to share some articles with his children who studied at international schools; therefore, wanted some articles written in English. However, I told him that international school student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read more Chinese regardless of their interest and their current ability. The same applies to local school students, vice versa.

My mother’s friend’s son attended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in Hong Kong and attended University abroad. He graduated recently and was looking for a job. He received a job interview. He was asked to demonstrate his Putonghua skills. He failed. He was rejected by the company. I believe this is just one common story – my form tutor and other teachers at my school told me similar stories during our process of choosing IGCSE and IB subjects.

You might consider me as being stereotypical or even, a sales person for promoting the need for Chinese learning through propaganda. Frankly speaking, the messages of “the Chinese are taking over the world”,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and things like “Chinese is becoming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re indeed no joke. Believe it or not, the Chinese are regaining their long-lost expertise in technology, culture and many other aspects we do not currently know of. (Referencing my Economics lecture)

Have you heard of the phenomenon ‘reporting bias’, ‘recording bias’, ‘selection bias’ and other types of biases? There is a great possibility that works of Aristotle, Newton and other men who brought about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the west were somewhat ‘over-reported’ – therefore, Chinese inventions like the compass, paper making, printing and gunpowder were less well-known of . (Referencing thoughts stimulated by my UGFN lecture)

Can you imagine yourself, being Chinese, having a Chinese surname and looking Chinese, scoring 10A*s but a C in second language Chinese in your IGCSEs? That’s really un-Asian! Can you imagine yourself being predicted straight 7s in all subjects across the IB but being predicted a level 2 for standard level Chinese B, hence possess a failing condition of the IB Diploma as a result?

Although English, without doubt, is the well-established and well-acknowledged international language, things change in our ever-changing world. It is a fact that many of our English-speaking teachers are active learners of Chinese and Putonghua. Some of them had previously worked in Mainland China, having a lot more exposure to the Mainland-Chinese culture (not just aspects of shopaholics and milk-powder ragers)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s, the community and the local culture.


Learn your Chinese and don’t make fun of the locals. Many of them are actually very-well educated and fluent in English – maybe you just haven’t met them yet. Although you may not want to be Chinese, the fact that you were born Chinese is unchangeable. You may opt for French, Spanish or other foreign languages but remember, don’t unlearn your Chinese; you will very likely regret one day if you unlearn it now. 

Monday, 22 December 2014

翻轉課堂

回應

有些老師選擇 "不教書" 是因為他們認為自修和課文預習,再加上課堂上的討論,比單向式任教(passive learning)有效。

高中那年,我遇上了一名採用 "翻轉課堂" 式教學的化學科老師。由於我在初中時期沒有好好讀書,故此選修IB HL化學科時,遇上了重重障礙。以Level 4為合格分數,我與不合格只有一線之差。或許你會問,既然你知道自己不擅長於研讀化學科,那麼你為何要選修此科目,並把它推上HL呢?

我曾經的確考慮入讀醫學院進修醫學或藥劑學,成為一位醫生或藥劑師。為了達到大學的學科收生要求,我便選修了化學科來換取這張 "入場證"。顯明的是,我基乎沒有考慮過自己的能力,更在沒作充足的資料收集之情況下(例如如何才能獲取IB Diploma),膽粗粗地展開了我的 "化學之旅"。即使化學科的分數最終亦不是十分出眾,我卻絕對沒有後悔選修化學科。因此,只好為平安地 "大步檻過" 了化學科考試而感恩。

我認為 "翻轉課堂" 式教學對於學生而言,是能有效地讓他們多去思考課程内容的。如果老師能在課堂上深入地與學生們探討課程内容,其實師生兩者都處於一個雙贏的狀態。

可是,現實生活中,班內必然會有不預習、不自修又不參與討論的學生。同樣,也會有不(認真地)跟學生們討論課程内容的老師。再者,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採用本學習方式-舉例說,班內永遠會有努力過後,卻仍未能理解課程内容的學生。因此,再好、再盡責的老師們也不可能照顧每一位學生的需要。從此事實來看,一旦學生走到這個分岔路口,他們往往就只能准許補習班介入,來填補學校教學的不足。所以,讀國際學校是否不需要補習?我認為是因人而異的。重要的是,家長和學生都必需要認清參加補習班的原因-到底是為了跟隨崇拜補習班的風俗,還是真的需要填補一些學校未能補給的不足呢?

就中學程度的生物、化學、物理和數學等理學學科目而言,我認為填鴨加上操卷式教學是較為有效的。主要是因為考官會要求學生提供指定的close-ended答案,因此,學生們需要提供能迎合考官口味的指定答案。

反而,“翻轉課堂”對於文學、經濟及歷史等文學學科卻十分有價值。原因是除了為考官提供一些指定的close-ended答案(如年份,人物,事跡)以外,考官還會盼望多去了解學生的分析能力,因此“翻轉課堂”所換來的討論,能有效地協助學生多去跟其他同學交流,以便掌握如何從多方面去分析同一事件的技巧。同樣,對於大學一些如政政和社會工作等學科來說,導修課(tutorial lesson)堂上的師生討論環節也是不能忽視的。

最近,我會留意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於中大醫學院Facebook專頁上撰寫的文章。陳教授於以下的文章中提及他對“翻轉課堂”的看法,是一篇值得閱讀的文章。

----------------------------

轉貼

“醫學教育系列(二):「翻轉課堂」
文: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

長久以來,香港教育時常被人詬病為「填鴨式」。老師在課堂上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死記硬背,務求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知識,好去應付考試,考得高分,然後上大學。

只是考試過後,同學便把一切忘得一乾二淨。這種以應試為目標的教育使學生像一部部考試機器,缺乏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

時代不斷變遷,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能再是一個個沒有思想的書呆子。現時香港中學採用的傳統教學模式使中學生在學習上大多變得被動,難以培養批判性思維。

醫科生由中學踏進大學醫學院,所接受的教育截然不同,教學的重點和方法均有改變。大學醫科課程理論與實踐並重,跳出了傳統教學模式只着重課堂學習及背誦的框框,着重訓練醫科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態度。

事實上,醫學重視「以人為本」。即使是患上同一病症,每個人的病癥、對疾病的感受及所需的治療,都不盡相同,絕不能一本通書用到老。因此,醫科教育就更需要令醫科生積極主動、靈活變通、心思縝密,以預備他們未來行醫濟世。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中大醫學院不斷嘗試創新的教學方法。近年我們參考及採用了美國名為「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的教學模式授課。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不在課室內作單向式講課,而是老師預先將要教授的內容製成影片,讓學生在上課前任何時侯在網上學習。老師不須用课堂的時間來講授信息。相反,上課時老師能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交流,一起就有關內容討論,自由發表意見,及共同解決有關問題。這種新教學模式首先於本院的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採用了超過五年,深得同學歡迎,學習成果比傳統教學優勝。海外不少醫學院也到來取經。

醫生天天接觸病人和他們的家屬,亦要與整個醫療團隊互相合作,必須懂得如何與人溝通;而「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重視討論及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對加強學生的溝通技巧和能力非常有幫助。

醫學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病人的需要及訴求亦不斷轉變。我們作為醫學教育的工作者,也必須與時並進,持續改進醫科課程,加強醫科生的獨立思考和溝通技巧,好在未來為巿民提供更佳的醫療服務。"


原文轉自"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UHKMedicine
刊登於2014年11月15日

Saturday, 20 December 2014

講英文

講英文、廣東話、國語、印尼語、菲律賓語其實沒有問題,那麼為何本次探討的議題是講英文呢?

由於有不少學校都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因此,就讀於其學校的學生們自然會經常性地接觸英語。甚至,有些傳統名校更會強逼學生於校園內使用英語溝通,否則需接受懲罰。與此同時,亦有些學校會取錄一些完全不懂中文的非華裔學生,因此,這些學生用英語跟其同學交談,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每當我在交通公具,或街道上,等公眾地方聽見旁人以英語溝通,我必定會轉身去看看他們是誰。或許你會留意到,這些年輕人大多數都沒有把濃烈的老外口音展現於舌頭上。這特徵,可算是本港國際學校學生所持有的其中之一的特徵。我會覺得,你們在公眾場所使用英文不是重點,但拜託,請把音量收細和(對某些人)減少粗言穢語的使用好嗎?不要以為身邊的普儸大衆全都聽不懂你們的對話內容!

最重要的事,我最看不過一些自以為比別人高一等,以及喜歡在公眾場所諷刺或嘲笑本地人(locals)的年輕人。我覺得他們這樣的行為實在太不尊重,而且欠缺了對別人的包容和接納。或許是這樣,他們根本就原是打算日後到海外升學的一群年輕人,因此也不會稀罕留在香港生活。或許是這樣,一般人對國際學校學生其中之一個大誤解,就是他們全都是打算日後到海外升學的人。

另一邊廂,年輕的一輩中,有不少人仰慕國際學校的學生,仰慕他們是「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的身分。這些年輕人甚至會刻意打扮成abc般-例如穿著某些外國名牌的服飾、衣著暴露(低胸、露腰)、晒出一身古銅的陽光膚色、把頭髮dip-dye後,放在單一邊等等…再加上於日常談話中,不自然地加插大量英語形容詞,來把自己包裝成一位彷似很有外國風味,但其實挺令不少人討厭,又不知所措的人。

曾經,我在旺角東上火車,身後坐了一名二十出頭的女生,正跟電話中的友人聊天。本來,聽著音樂的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位女生的存在。但後來,當我得知她曾特意到英國文化協會進修英語、不斷在whatsapp上打英語跟朋輩溝通、踐踏那些英語不及自己的人、刻意地使用大量其實很基本的英語形容詞來展視出自己的學識…到最後問友人有否發到自己的英語水平已大幅度提升後,我終於忍無可忍地轉過身來鄙視她,心想,這二十多分鐘以來,我的耳朵真的受夠了!人家在瑞典等地方甚至不會於公共交通工具上發出任何有機會影響到別人的聲音!剛好,火車終於到達了大埔墟,我下了車,鬆了一口氣。

最後,我暫並不打算在此置評應否講英文,以及年輕一代崇拜西方文化的社會現象。反而,我盼望能帶出的主要信息分別是:
一)儘管英語是一般人心目中的國際語言,使用英語,並不代表你的階級比別人高。Although English i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using English does not automatically make one superior to another.

二)不必為了討好別人,而刻意改變自己的行為、裝扮,或日常習慣。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必追求活在主流下的生活。Don't change yourself for the sake of pleasing others. Everyone is unique you don't have to go with the flow simply for the sake of going with the flow.

三)尊重自己,尊重別人。Respect yourself and respect others.

圖片轉自網絡

Wednesday, 17 December 2014

水貨文化與中港矛盾


香港是“購物天堂”,本應是個美譽。作為“購物天堂”,購買各樣產品的顧客可以協助香港的經濟發展,令經濟有所增長。可是以沙田為例,最近這三、五、七年來,最普遍新開張的店舖幾乎都是金飾店和藥房。

曾經,沙田火車站是一個人來人往的車站-人數雖多,但甚少有大量的人群提著大型行李,於車站範圍內外滯留。

曾經,沙田新城市廣場四樓有一家大型的超級市場,可是,該店舖位置已讓了給數家大型的時裝店和連所式藥房。同樣,書店也因租金上升,以及店舖位置重組,而被逼搬遷至其他的商場。

十多年前,香港政府推出了“一簽多行”政策,讓國內遊客可更快捷地來往中港兩地。隨著時間的流逝,“水貨客”文化變得普及,商人也因應“水貨客”數目的增長,於香港各區增設金飾店、電子產品專門店和藥房為最多。從此,“自由行”遊客多了,下午三時的東鐵線例車也變得前所未有的人多濟逼,遍地水貨和普通話說話聲。

記得大概三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在火炭火車站外目擊了一名水貨客看守著四千瓶益力多飲料,大概盡備運回國內銷售。雖然我不是益力多愛好者,但我覺得為何他們要如此的自私地,為了可以賺取金錢,以及供應國內的香港產品需求這個雙贏目標,而做出這些交易呢?最後,該水貨客被貨車司機拋棄了…我也不知道他如何處理那四千瓶益力多飲料。

其實,國內有不少店舖專售賣來自香港的產品。作為香港人,只會因此而感到失望。若是從另一個角度探討這個議題,你或許會觀察到有些從海外回來香港的港人,以及外籍傭人也會大量購買貨品,然後把貨品運到別的地方。但是,由於他們購買的貨品主要是為了供給私人的日常所需,況且這些顧客的佔數較少,因此他們自然不會像一般的國內顧客那麼令人討厭。

對於我個人而言,我實在覺得香港有不少資源,已被非港人的顧客用高價搶奪了,因此我會就此覺得這些行為對我們不公,以及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隨著來自國內之水貨客的客量日漸增加,中港兩地的種種矛盾亦自然會有加沒減。儘管中國內地十三億人口中,只有小數百分比的人士會參與這種使人厭惡的行為,對於普遍港人而言,即使我們無心把你們標籤,我們仍是會很容易因日常所觀察到的一些國內人所作的行為,而給予所有國內人同一的標籤。

從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以及其他(尤其)食物相關的事件中,我認為即使內地的食物生產商改善它們的安全標籤監管機制,也未免會太遲了,因為接二連三的負面新聞已令銷費者對生產商的信心不斷下降。假使生產商能作出莫大的改善,恐怕銷費者的心態也不會輕易回轉。其實,香港的貨品真的真的那麼經濟實惠嗎?還是連國內的市民都已經對自己國土出產的產品失去了信心?

Monday, 15 December 2014

我還是靜靜坐下好了

有朋友自遠方回來,打算晚上到銅鑼灣跟他們吃飯,聚一聚舊。

曾經,我有幻想過自己住在香港大學沙宣道的學生宿舍,然後感受一下居住在港島區的滋味-有點像中國內地的年青人離鄉別井,走到大城市探索一樣。

曾經,我跟一名朋友逛年宵市場,更跟他說:“明年,我要入讀香港大學,並嘗一嘗於港島區生活的點滴!” 但是,最後,我還是沒有被香港大學取錄。反而,被中文大學取錄了。

大一那年的一個早上,我跟同學們在med can吃早餐。有一位同學說:“如果我們不是中大的學生,我們會這樣穿著頹T(迎新營或學系的服飾),在陽光下吃早餐和聊天嗎?”
我想,非中大生真的不會有很多機會一嘗這種生活模式。曾經,我偷偷地走進了港大的智華館。我發現館內的同學大多數都是MacBook用家,而且他們之間好像有一種看不見,但能感受到的距離,甚至一些明爭暗鬥的氣氛。

我乘坐港鐵,於銅鑼灣站下車。我頓時感受到一種出城的感覺,仿佛是在到訪一個新奇的地方般。

我在街道上走著,經過傳說中的皇室堡、百德新街、崇光百貨,一個又一個熟識的名字.. 但其實我也只不過是第一、二次到訪那些商場。

我一邊走著,一邊用我日常的生活方式跟眼前別人的生活作比較。不論是去年十二月的所見所聞,或是現在在眼前顯示的一切,都給了我同一結論 -- 我還是比較適合,和喜歡過一個簡單的生活。

就是:
- 不必到蘭桂芳夜蒲,食宵、dem beat和夜話很不錯的
- 不必玩什麼船上派對,單車也很好踏的
- 不必穿著華麗的服飾,頹T是身分的象徵
- 不必花大量的金錢到酒店吃afternoon tea,檸檬批和紅豆冰很受歡迎的。

記得有次到訪馬寶寶農場時,負責人分享到他自小居住於村內,並且只在大一時體驗過兩周的城市(宿舍)生活。可是,由於他無法適應城市的生活,因此只好回家去了。

有時候,年輕人總是愛新奇的事物,總是愛探索。有人會在探索期間迷失了自己,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給自己過一個舒適的生活,不必活在別人的要求下。

Friday, 12 December 2014

重遊上水

有幸跟母親到上水舊墟遊一遊,聽她述説年幼時會經常的地方、圖書館有多麽神秘、那些樓宇有石棉(asbestos)等等。其實自己讀幼兒園和初小期間都曾於上水居住,但每次回去都會覺得上水又變了。

今天,我見識到何謂“開左個商場比大陸人”的上水匯。但更令我另眼相看的是,原來上水舊墟現在最盛行的商店是沒有裝修的水貨專門店!店外停泊的車子是用來運“寶寶“的嬰兒車。

其後,我們有回到了以前居住的地方,重遊天平邨、翠麗、李志達和梧桐河。看著左邊的深圳、右邊的馬寶寶農場、前方未開發的地方和身後的私人住宅,我聯想起當年經常性打風過後,梧桐河泛濫、水浸、出動橡皮艇,然後再水退的景象。

但是,梧桐河應該不會再水浸,橡皮艇也不會再出現,因為
地產來收地了。

Sunday, 30 November 2014

學琴記

11.1.2013 到現在,已有687天沒有上過鋼琴課。最後一課完結時,完全沒想像過該課堂是最後一課。我純粹因為學業壓力太大而含著眼淚,急急地跑離老師的家,趕快衝上小巴回家。

原來曾經學了八、九年鋼琴,可算是一段不短的日子,但卻於六級考試後放棄了。回想起來,有時候會覺得有點兒可惜,未能考獲八級資格。當然,自己也曾嘗試自修八級,只是未認真開始前,已放棄了這個玩意。其實,我較為喜歡多去享受大學生活-上莊、摺讀和做兼職。所以,八級資格很重要嗎?既然沒有興趣,何必勉強自己呢?

進了大學,老師曾問我會否重拾鋼琴課,因為時間上應該是容許的。其實,我完全沒有這個打算,因為心一早已變淡,甚至可能本來就沒有這鼓對彈奏鋼琴的熱誠。

昨天,我在小巴上聽見鄰居談及女兒入讀大學後,沒有再學鋼琴的事。自己也是如此,本來就連學鋼琴或學樂器的打算都沒有,只是妹妹想學彈鋼琴... 我便隨從。可是,我們兩姊妹都因為壓力太大,以及欠缺興趣,而突然腰斬了鋼琴課。

面對一些轉機,媽媽正在考慮把鋼琴賣掉。回憶其實不太多,最重要的是曾經有chopper電話夾陪伴我走過六級考試,亦有iPad陪伴我走過IB考試。

本來學音樂樂理時,看見chords(和弦)那頁便感到興奮。自己亦有向老師提出想學彈chords,不要只學一些不懂得欣賞的sonata。可是,老師常說 "學習彈奏流行音樂是條不歸路,因此要先打好基礎.." 我間中會心想,一個只有二級資格的朋友也能好好的配chords;但我不會。我自學,又配得不好。

就是這樣,我漸漸把彈奏鋼琴這個玩意放下了。

Friday, 28 November 2014

所有人都適合入讀國際學校嗎?

我正在替一名學生補習,教他如何理解用英文寫成的數學試題,因為他快要考轉入國際學校的入學試了。上課前,他媽媽跟我說:"我們不敢教他..怕教錯他。"

這數堂以來,他的父母每堂都會請我寫一張生字清單,給他們回去跟兒子溫習。有人認為,生字清單(vocabulary list)這樣東西太著重於強逼學生背誦生字,令他們欠缺了學習如何活用那些生字。但我認為,生字表是個不錯的學習工具,畢竟生字表上,詞匯的主題或範圍比較集中,因此容易令學生加強記憶。

除了運用生字表,我十分喜愛利用圖片來輔助增強記憶力。本來,我都不太相信這種學習方式,直至我一名中學同學跟我說她是一名很visual的人。所以隨著科技變得發達、智能手機普及,我常常會上Google圖片尋找不懂的字眼的解譯。

大一那年,我遇上了'autopsy'這個字。我一查難忘.. 我認定自己只會愈來愈愛上透過圖片來學生詞這個方法。

大二這年,老師要我們自己研發一些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來進修英語。我把圖像學習法拿了出來,成功奪得他的注意。

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學習方法都有不少。至於那一種方法最適合自己,其實需要用很多時間去慢慢研究、慢慢發掘。

至於這名學生,我真的不知道他是否適合轉入國際學校就讀。他很有藝術天份,因此國際學校或許能幫助他在這方面發展。但是,由於他的父母對自己的英語水平較為欠缺信心,我想,即使可以找補習老師幫補,他們想兒子不要受那麼大的學習壓力這初衷,會否被遺忘呢?

Thursday, 27 November 2014

Sem尾..Presentation有感

這數天很多Presentation
一邊聽著同學們的英語,一邊想 國際學校與否的分別真的真的那麼大嗎?
他們有不少的英文比我要好得多,但也不是來自什麼名校。

有人常言道,如果你選了DSE,你現在會在那?
我覺得,DSE?我真的沒能力勝過嗎?

我愈來愈發現,有些棋子,走了,就不能回頭。
我指的,不僅是入讀國際學校的棋子。
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這些棋子。
但願,你們能過個無悔的一生。

Saturday, 22 November 2014

引言

20.11.2014

我哭了。太多遺憾,太多後悔。
國際學校的問題是一根刺,
我放不開,放不下。
太多機會,太多妄想,卻太少去爭取,太少堅持。
但願可做些令自己無悔,無憾的事。

22.11.2014

我又哭了。剛剛還正好好地談著昨天沒有去補習的事。母親突然提到,如果我當初進了本地小學,也許她也會找人替我補習。小學生涯就不會老實"看書,看書"當作功課;每天晚上都不會享有好的睡眠。但其實我沒看過書,我最討厭看書!這可算是無聲反抗的一種嗎?

小五那年,我說要考香港會考,要做回一個正常人。然後,便每天抄字典,學習中文。我跟同學說:"我是被家人逼進來的。"她說她家人逼她進本地小學,但她要進國際小學..最後,她家人投降了。

小五那年,我嘗試逃走,但沒有堅持。最終,只是半途而廢的不斷受折磨。

中二那年,我又想走了。我跟所有同學斷絕了所有關係,我要離開了!心,一點不捨也沒有。入學申請信也寫了,張老師替我改好了。當時我還挺喜歡她的。

但到了最後,所有想法和夢想都落空了。基於尊重父母,我沒有繼續走。

到了最後,傷心的,就只是自己。

再走近一步 我的第一步

尊敬的讀者們:

你們好。

兩、三年前,曾想過出一本書給有興趣再看清國際學校的一切的人。但我想,短期內還是沒有這樣的打算。

我是一名由小學開始入讀國際學校的本土香港女生,現於香港中文大學就讀。
十年級那年開始攻讀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GCSE)課程,十一年級考了IGCSE考試。成績?一般般啦。

十二年級開始被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Bilingual Diploma Programme折磨,十三年級考了IBBDP文憑試。成績?一直以來最沒把握的科目成為了考得最好的科目,而最用心去鑽研的科目卻只考得一般般。

我會在這個網誌張貼一些給自己的舊信、一些給別人的信、一些想記錄的情感,甚至寫一些專題文章。

希望你們能找到一些啟發!歡迎在文章下留言,我會逐一回覆的!
隨便用中文英文廣東話發表吧:)

祝 閱讀和交流愉快。


烏龜 上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