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7 December 2014

水貨文化與中港矛盾


香港是“購物天堂”,本應是個美譽。作為“購物天堂”,購買各樣產品的顧客可以協助香港的經濟發展,令經濟有所增長。可是以沙田為例,最近這三、五、七年來,最普遍新開張的店舖幾乎都是金飾店和藥房。

曾經,沙田火車站是一個人來人往的車站-人數雖多,但甚少有大量的人群提著大型行李,於車站範圍內外滯留。

曾經,沙田新城市廣場四樓有一家大型的超級市場,可是,該店舖位置已讓了給數家大型的時裝店和連所式藥房。同樣,書店也因租金上升,以及店舖位置重組,而被逼搬遷至其他的商場。

十多年前,香港政府推出了“一簽多行”政策,讓國內遊客可更快捷地來往中港兩地。隨著時間的流逝,“水貨客”文化變得普及,商人也因應“水貨客”數目的增長,於香港各區增設金飾店、電子產品專門店和藥房為最多。從此,“自由行”遊客多了,下午三時的東鐵線例車也變得前所未有的人多濟逼,遍地水貨和普通話說話聲。

記得大概三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在火炭火車站外目擊了一名水貨客看守著四千瓶益力多飲料,大概盡備運回國內銷售。雖然我不是益力多愛好者,但我覺得為何他們要如此的自私地,為了可以賺取金錢,以及供應國內的香港產品需求這個雙贏目標,而做出這些交易呢?最後,該水貨客被貨車司機拋棄了…我也不知道他如何處理那四千瓶益力多飲料。

其實,國內有不少店舖專售賣來自香港的產品。作為香港人,只會因此而感到失望。若是從另一個角度探討這個議題,你或許會觀察到有些從海外回來香港的港人,以及外籍傭人也會大量購買貨品,然後把貨品運到別的地方。但是,由於他們購買的貨品主要是為了供給私人的日常所需,況且這些顧客的佔數較少,因此他們自然不會像一般的國內顧客那麼令人討厭。

對於我個人而言,我實在覺得香港有不少資源,已被非港人的顧客用高價搶奪了,因此我會就此覺得這些行為對我們不公,以及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隨著來自國內之水貨客的客量日漸增加,中港兩地的種種矛盾亦自然會有加沒減。儘管中國內地十三億人口中,只有小數百分比的人士會參與這種使人厭惡的行為,對於普遍港人而言,即使我們無心把你們標籤,我們仍是會很容易因日常所觀察到的一些國內人所作的行為,而給予所有國內人同一的標籤。

從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以及其他(尤其)食物相關的事件中,我認為即使內地的食物生產商改善它們的安全標籤監管機制,也未免會太遲了,因為接二連三的負面新聞已令銷費者對生產商的信心不斷下降。假使生產商能作出莫大的改善,恐怕銷費者的心態也不會輕易回轉。其實,香港的貨品真的真的那麼經濟實惠嗎?還是連國內的市民都已經對自己國土出產的產品失去了信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