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剛把這篇報導發給我,我只用了一兩分鐘時間便完全理解內容。
前幾天,我跟同學們到歷史博物館看展覽,嘗試強迫自己單看中文看展品介紹。可惜,雖則我每隻字都懂,卻無法完全把內容串連起來。
我非常認同張同學:「我記得個shape(形狀),但又爭咗啲畫( 筆畫)」的說法。我更相信,這個問題不但只限於國際學校學生,反而有不少「現代人」也正面對著這個問題。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我們少用筆墨寫字。速成、倉頡、九方和拼音等五花八門的中文輸入法,在協作我們書寫時,亦為我們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有時也應鼓勵和支持輸入的較慢的手寫板使用者。作為速成輸入法使用者,我在尋找本報導時,只能用速成輸入「射」字,卻記不起「雕」字的樣貌。可見「寫不出中文字」牽涉到多個層次的問題。
有關解決方法,現在的我或不會單說一句:「不入讀國際學校,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便罷了。反而,我們應因為學生的需要,對症下藥,來達到雙語並重的果效。
延伸閱讀可參閱蘋果日報報導 「【國際學校的現實】中文水皮睇唔明《射雕》 ischool畢業生怕搵政府工」
刊登於2017年7月21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