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8 January 2015

睡一覺,起來,又是一名好漢子

有人認為教育存在的目的是要讓來自貧窮家庭的小孩透過學習,從而在社會的階梯中向上爬,好讓他們的生活條件能好一點。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支付直資學校的學費。舉例說,有些孩子很有藝術或體育天分;直資學校或國際學校或許能幫助他們向夢想邁進一步,但同時,他們不一定有財力支付學費。

我認為選擇入讀官校、資助學校、直資、國際學校,其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大學教育,也不是必需品;我們不需要完全跟隨社會的風氣,才能獲得社會中,其他人士的認同。我們都是獨立個體,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學業上的催谷,或許能給你短暫的回報。但,想深一層,在你日常生活中,你在市場買菜時,會使用微積分(calculus)嗎?

曾經,我嘗試催谷自己,想再再再努力一點,考好一點。但到了最後,我發現自己本來就只有這麽多料子。再努力,其實,都不會有什麽改善和進步。反而,這樣的自我催谷,只會為自己帶來壓力-有礙我向前的壓力。

我無法完全打倒壓力。後來,我嘗試接受有些東西本來就不屬於我們的事實。有些東西,即使你多麽努力去爭取,都不會得到。在學校裏,我會看見成績比我好,但沒有我那麽勤力的同學。間中,我會咒駡自己,想了再想,老是想著為什麽別人能,但我不能。

GPA了,有人3.7,有人過3,有人不過3。其實都不一定有什麽大影響...只是,妒忌或羡慕別人的成就是人性的軟弱,是自然的。剛開始的時做,你可能無法放鬆,然後會停留在一個不快的階段。但當時間久了,你會嘗試起來,再努力一點。其實是可以的...然後你或會再登上一個更高的高峰。人生,就是不停的奮鬥著,不停的繼續向前走。

正所謂睡一覺,起來,又是一名好漢子。

The show must go on.



延伸閱讀可參閱蘋果日報報導 "名校生難抵壓力 轉讀直資重拾信心"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127/19018335
刊登於2015年1月27日

Tuesday, 6 January 2015

我是醫生 我不懂中文

國際學校(中學部)其中一個賣點是可以修讀外語。當然,DSE也容許考生們選修外語;同樣,一些如DBS和SHCC的學校也有外語供學生修讀。

中一那年,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有不少香港學生在中文和法文兩者之間,選修了法文,從此完全放棄了中文學習。中二那年,我們可以再選修另一個語言,可選修的包括法文、西班牙文、日文和英文作為第二語言,修讀年期為兩年。到了GCSE階段,大部份同學都完全放棄了繼續研讀他們選修的第二語言,還是全時間投入去讀中文罷了。

後來,學校開始在選修第二語言的階段中,提供中文這個選擇,亦容許同學修讀double Chinese。雖然這個改革使一些同學有權選擇不修讀任何外語,改革亦讓“若第一年不選中文,以後都不能選中文“這條不歸路消失,可見現今的國際學校比昔日更重視中文學習。

根據我的觀察,在我那屆的同學當中,現在於醫學院就讀醫科的同學們差不多全部都沒有選修過中文。即使修讀了中文科,他們修讀的也只不過是第二語言中文科。我不知道這現象背後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本來的中文水平不太高,還是純屬巧合。IB是考進大學的其中一條艱巨的路,因此同學們必然會希望能take the easy way out,即透過選修“最容易“的科目,從而於考試中獲得最佳的成績,以便入讀醫學院,成為醫生。

我認為學習、考試和應用是三回獨立的事。最近,我為一群從外國回流香港的醫生擔任 “執業試“ 的中-英-國語翻譯。香港的大學採用“難入易出“機制;相反,加拿大採用“易入難出“機制,這樣才能讓UBC在收取IB試只考獲26分(24分為合格,45分為滿分)的學生同時,在全球的大學中,維持著自己很不錯的學校排名。論到英國,她的大學數目要比香港的多,醫學科學額比香港的要多,因此入學門檻一般比香港的要低。可是,醫學科是不容易修讀的一個科目,因此學生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堅持和耐力,才能完成維期五年或以上的基本訓練。我遇見的每一位考生,都成功地勝過這些考驗。

我為四名醫生擔任翻譯,當中有一名外籍醫生,以及三名華裔醫生。考試分為三個部份,醫生需於三個部份中,與病人交談和進行簡單的身體檢查及診斷。由於其中一名醫生不懂中文,她自然需要依靠翻譯者的協助,述說病歷和進行診斷。我從口音和英語用詞中,觀察到另外的兩名華裔醫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主要以英語跟邊人溝通,因此他們間中不太曉得如何向病人表達出他們的提問。

儘管廣東話會話及中文閱讀能力都不是本考試的重點,我認為一名醫生必需擁有一定的中文能力,以便與病人、其家屬、同事,以及社會中的人士溝通。從海外聘請回來的Senior Doctor及教授或許會花多些時間從事行政工作,看病人時亦可以請姑娘協助翻譯。但作為一名Junior Doctor,醫院本來就沒有資源,和責任在他們的日常運作中,提供翻譯協助。經過一天的翻譯工作,我明白到為何這個考試的合格率何其的低(約10%合格),語言能力,只佔其中的一小部分。

除了在醫院的環境內,中-西醫藥並存和私營醫療服務普及化,都為醫生們(其實是所有人)帶來溝通上的挑戰。西醫要曉得看中藥配方名稱及成份;中醫也要知道病人正在接受那些西藥治療。私家醫生需要獨自和病人溝通,方能使治療變得有效。上一代的醫生可能不太會說國語,但他們很多都有能力去聆聽及理解病人說的國語。即使他們不能用國語跟病人直接地交談,曉得寫中文的他們仍可透過文字,跟病人溝通。

即使醫學院對中文科成績可能比其他科目的較為寬限,這絕不代表中文不重要。用功學好中文,最終得益的是自己。

Saturday, 3 January 2015

考生雜記(三):如何使用Past Paper

轉名校Secrets - [HKU] [MBBS] (3.1.2015)

"呢排個個都講剩番幾個月就考DSE,話乜鬼時間無多,已經打定輸數。我呸!坦白講,DSE呢個課程用兩三個月絕對足夠追番有突。只要你果d SBA/IES唔係太樣衰既話,5* or above真係唔難,只要你用岩方法。(5**個人認為存在些許運氣成分,aim 5*先啦)

先利申:我中學揀jupas 時學校老師直程勸過我唔好擺三大,最後我無理佢,擺左cu科ifaa/qfin,當係俾自己一個目標,反正first round點排唔重要。

入正題。假設你真係得番兩三個月,決心開始chur成績,應該點做。

第一件事就係prioritize.你要先搞清楚你想入既學系睇重咩科,而提升果一科既marginal cost又大概幾多?(舉例黎講,我中文科拉高一個grade既marginal cost一定比math高,所以我用會多d時間提高math成績。)

搵到自己要重點focus喺邊科既話,就可以落手溫。溫書呢個字其實有d misleading,你對住本書溫其實最後都係一事無成,就住就話溫左成日好似乜都無溫過咁。我認為溫書係一個找自己不足既過程,而做mc就係最好既做法。用mc溫書唔係求對,而係求錯,希望用mc既方法睇下自己有咩地方未掌握好,所以唔識唔好撞,唔好呃自己。錯/唔識之後就查書,唔明搵人問。但最最最最重要既係mark低番自己錯咩,因為人類....jpg。如是者,當你既accuracy >90%,你既知識層面上應該到左5-5*既level。


跟住到long q。個人認為操LQ有d浪費時間,唔需要次次操到去一個presentable既水平,睇重點就可以,我自己係直接睇marking scheme,因為有d問題簡單唔想寫黎哂時間。當然,calculation式既問題就唔可以避啦,但definition既問題就唔好浪費自己時間。


總而言之,時間無多既話不妨可以試我呢個試卷式既溫書方法。與其對住本書發呆,倒不如直接落筆。反正一本書既內容可能得40-50%係對你考試有用。仲有,唔建議溫書溫到三四點,因為無咁既必要。一日溫到六個鐘已經好充裕,悶既話聽歌/打場lol都唔過分,不過係要專注做一樣野就得。


而我最後,考左3個 5** ,唔係最叻,但都算不過不失,夠入A1。


Good luck"


當年,學校估計我只會於IB試中考獲27分,但我完全無視老師的建議,堅持自己去報讀醫學學科。某程度上,我這樣做是為了愛面子,並誓要跟老師鬥氣。另外,我也不甘心讓自己白白的送走一個機會,把一對門在未打開以先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