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1 October 2015

Year 3:走出山城

四年的大學生活,如今來到第三年了。當初,我為每一年的大學生活寫上了一個主題:
Year 0+1: My freshman year
Year 1+2: 再粉綠一點
可是,我一直都對Year 3的主題沒有一點頭緒u。最近,我想到了,Year 3:走出山城,正正式式找份兼職工作。

常言道 '大學五件事'。但自問,過於單向的補習班都算不得是什麽兼職工作。在補習社工作期間,我感到快樂,也喜歡在下課後的空閒時間跟同事們聊天。但由於我本來就不太適合教別人東西,加上替人補習有時真的很吃力,我便開始慢慢地對補習這份工作失去熱誠。再者,當了三年多補習老師後,我覺得很疲倦,間中亦曾有説話說到氣喘的問題。其實,對我打擊最大的是被一名學生 '炒'。一直以來,我對生物科都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面。加上我不擅長解釋東西,在下課的那一刻,我完全對自己的表現感到非常失望。我覺得我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和其父母的金錢,我不願意繼續這樣下去。

機緣巧合之下,我到了一家辦公室工作。我曾說不會當上OL (office lady)... 結果,我還是當上了五天OL,但因種種原因辭掉了工作。

後來,我在網上找到了另一份工作,擔任銷售助理。雖然工作時間長,很少機會坐下,我卻十分喜歡這份很新鮮的工作。我喜歡輕輕鬆鬆地工作,不用擔心會遇到什麽不曉得回答的學術性問題。當然,我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必定有的人士問題,和自己未能應付的查詢,但我相信只要保持誠懇的態度,對人有禮,知道自己的極限並小心做事和説話,希望不會突然被解僱員!

走出山城,我在工作環境中看到大社會的縮影。看著人來人往,年少老幼的顧客,和天色的轉變,也許在這裡工作仿佛是在虛度光陰(因為工作真的沒什麽挑戰性)...但同時,我也在摸索人生,研究什麽方向的前路比較適合自己走。(我經常都這樣說,無論遇到開心失敗都說要認識自己,但其實也沒錯,哈哈)所以到了目前為止,我還會期待每個上班的日子,期待為顧客服務,期待看多一點新事物。

的確,我在工作上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會被上司指點。很可惜,我間中還會重覆犯錯或可以做得更好,但我仍希望別人能看出我真的真的有努力去改善和避免再犯錯,並真的有心,抱著一個良好的態度工作。誰都知道很多人都認為這一代年輕人在工作態度上有些特點...

當被問到會否繼續在公司擔任銷售助理,我的答案坦白的說,是只要我不被解僱,我都願意留下。人是有感情和感性的動物,當想到有一天終要離開崗位時,心理的確有一點不捨,畢竟都跟同事們在這個環境中尚算融合地共處了一段日子。

前路會是怎樣?我真的不知道,只好做好自己,有信心地表現自己的工作能力,見步行步。

Thursday, 20 August 2015

八月 · 面試

七月過後,八月來臨。八月過後,九月又要上學了。轉眼間,已升上大三了。由期待玩OCamp到第二次做組媽,不經不覺已度過了一半的大學生涯。這兩年來,我做了什麽?有浪費嗎?有改善的地方嗎?我是一個愛回顧的人,每當經過一個地方,或聽到一首歌曲,都能輕易把思緒帶回某年、某月、某日的那一刻。

我本來打算在八月份休息一下,嘗試做其它東西。然而,我有天在求職網站看見一個招聘暑期工的廣告,心想工作一個月,打發時間及賺點零用錢也好,既然補習學生們都離我而去了。誰知原來這間公司所銷售的東西跟我的信念有衝突,加上我跟負責人意見不合,最後,還是提早毅然離開了公司,回復自由身。巧合地,我很快又找到了另一份工作,面試也很順利,很感恩。

論到工作,有同學認為我們這個專業畢業出來的人都不能容易找到好工作。但我反而有點認為是人的問題。儘管我找到的工作統統都不能跟我的專業直接拉上什麽關係,我仍覺得可把它視為一種學習和裝備,讓我日後更能看清自己應該走什麽路。

做了三年補習老師,我覺得該停下來了。加上自從我被學生解雇,我覺得自己真的不適合這份工作,亦不應該掛著國際學校學生這個銜頭再去呃學生錢了。我根本就不能有系統地教授英文文法、寫作等。生物課又不熟讀人體結構...所有東西都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階段。被解雇後,我感到失落,亦因只在人體考試卷中取得Level 2而感到加倍的傷心。正是這樣,我再次發現自己不是行醫的人才,當年靠化學和數學都是僥倖地合格了。

正如我在面試中提及,我認為做補習是單向的,只有老師把知識灌輸給學生。相反,做銷售員較雙向,需要與不同年齡層的人士溝通。我也挺期待打這份工作!

我很喜歡參與面試。雖然我不算是一個擅長表達自己,或説話的人,我仍會十分期待每一個會面,期待與不同人傾談。我不會刻意準備面試,免得對答不夠自如,但幸好我擅長吹水--誠懇地吹水,所以成功率不錯。從來都沒有人刻意地培養我如何跟別人談話。成年人只會叮囑我要看著別人説話,並且在面上帶點微笑,但我很多時都不能很自然地做到。有些東西需要慢慢學習和磨練。那麽,到我畢業出來工作時,我應該成為了老江湖,哈!

我是個直腸直肚的人,愛抱不平及為他人爭取應有的。儘管別人叫我千萬不要和長輩理論,我仍跟長輩理論得有生有火。我不會輕易屈服,就是有一點堅持和英勇。

Tuesday, 21 July 2015

小確幸


即將踏入第三個年頭了,我仍未能完全接受我是中大學生的身份。每當我想到這一點,心裡總會默默的懷著感恩,感激上帝把我帶到這裡。入大學這個奇妙的故事,我跟朋友、同學、甚至陌生人說過無數次,從不厭倦。

我一向不是個學業成績出眾的學生,一直都徘徊在B,C,D的級別之間。考IGCSE時,我自問出盡全力去準備考試,但卻連五個C都沒有。我從來不做past paper,因為我看不懂題目,也不曉得該回答什麼,所以覺得做來只會浪費時間。慶幸我最終考獲了A*2A6B的成績,可以原校升讀IB。(本來學校建議我不要修讀IB,說我不適合修讀)

到了IB階段,我偶而從同學的教科書中看見用螢光筆間出來的部分,恍然大悟的發現原來可以在書本中間出重點(另外,IB前的教科書都是借用學校的,因些不能直接塗鴉),使我的學習方法改變了。

讀IB不易,除了在生物科其中一份試卷中,因準備不足?或是努力後還是不明白心藏結構?而考獲了Level 2,我也沒有什麼遺憾。

2013年5月17日,考試結束,我覺得今次完蛋了,我表現得不好。

7月6日,考試放榜,整體成績達到預期或比預期好,但分數不足以入讀香港的大學。放榜前,當一般同學都在周遊列國,我就每晚不能入睡,或從夢中醒來,心想今次真的沒希望了。

7月26日,我有幸參加中大的面試。

8月25日,我崩潰了。DSE放榜、JUPAS放榜、迎新活動統統都過了,但成功與否,我仍未收到任何消息。

8月26日早上,我從朋友口中收到消息,說我成功了。晚上,我終於終於收到那封改變我命運的確認電郵。

8月27日,我和媽媽到學校註冊,期間經過YIA。

每年蕂雞花盛開的季節,就是特意回顧我這小確幸的時候。也許我會從食花生的角度詢問師弟妹的成績,但其實,我還是真心希望能以過來人的身份幫助他們。

這段路再崎嶇曲折蜿蜒都走過了,就如我當時相信God is taking me on a roller coaster ride and He will take me home safely。

條路自己揀,/街唔好喊。

真的,衷心祝福大家。

Thursday, 2 July 2015

從北京回來

從北京回來,到達家中已凌晨三時多了。看見父母為我留起的信件,立即興奮地按時間順序逐一打開。的確,在北京的這個月間,沒有做過什麼。從一方面看,就像白白地虛度了一個月的光音。別說人生有多少個一個月了。

這一個月裡,我從同學的談話內容中得知他們有的很緊張前途和將來。每個人的成長背景都不一樣,家景、性別和兄弟姊妹數目等都會影響一個人對錢和名利的看法。誰都沒有錯;一個人把什麼掛在嘴邊就暗示著他在意什麼,緊張什麼,為什麼而操心。作為旁聽者的,難免會覺得厭煩,但換個角度來看,至少這些朋友對未來有負擔,沒有單單顧著自己即時的享樂。

自小於直資學校就讀使我對金錢看得很重,經常會希望可以節省父母的開支,減輕對他們的財政負擔。從北京回來,我對錢銀的看法有一點點的改變。的確,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需要有錢銀來支持日常開支,但人總會犯賤,我們會對錢銀有無止境的渴求。中學畢業起,我努力地找兼職工作,希望可以養活自己,並給一點家用。決定去北京是個重大的決定,當你離開香港足足一個月,補習學生的家長很有可能會嫌棄你,你從始就會少了一份收入。我嘗試用軟實力方法挽留金龜學生,但最後還是無效,學生們全都離我而去。

我當然可以尋找新學生!但自己真的累了。我現在認為補習該留待開學期間做,暑假期間則應該不計回報的試多些新事物,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照顧家人亦很重要,我相信父母都不會太稀罕我所給的點點家用,反而我應該做大事,和他們一起規劃將來該如何用積蓄作投資,來改善生活。

希望今個暑假能做些另類的事,免得勞碌過後,人最終在天堂,錢卻在銀行白放著。
我開始明白到為何父母要把我送進國際學校...也是投資的一種...至少我學了一點點英文、接觸過外籍人士,可以用這些綽頭來呃高薪補習

Monday, 29 June 2015

[轉貼] 揭秘香港最熱國際學校

撰文:雲

猜猜香港最大型最熱門的國際學校是哪家?答案不是漢基、哈羅,而是英基。

英基是英基學校協會(English Schools Foundation)的簡稱。1967年港英政府成立英基,為當時在香港的英童提供宗主國教育,是歷史最悠久的香港國際學校。英基屬下現有20多間中、小學。

由於有政府資助(2016年起資助逐步撤銷),英基的學費相對於香港的其他國際學校來說要便宜得多。加上香港本地學校課業繁重,對於希望子女在一個較輕鬆的環境下接受國際化教育的香港中產父母來說,英基無疑是很好的選擇。

港人爭先報讀英基

因此,英基的學校常年都有很長的 waiting list(等待名單)。很多沒能通過一年級入學面試的小朋友,在等待了三、四年甚至更長時間後,一旦學校有了空缺再次獲得面試機會並通過面試,都還是會離開已經適應了的學校,轉學到英基。英基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因為先生工作的關係,我們在香港居住過七年。兒子五歲那年進入英基屬下一所小學讀一年級,直至搬離香港,我們一共當了三年零三個月的英基小學生家長。

和香港大部分國際學校一樣,英基實行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的小學課程(PYP)。這種完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接受國內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帶來了不少衝擊、驚喜與感動。

入學說明會上播放的一段 YouTube,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這段 YouTube 提到現今60%的工作在十幾年前並不存在,以此說明培養學生具備未來社會需要的能力是學校的教學目標,學校也因此而採用 IB 的 PYP 課程。當時,我對此理念深感認同。

英基理念吸引

學校採用的 PYP 課程最大一個特點是每年圍繞幾個特定的 Inquiry 主題進行跨科教學,讀寫計算等「基本功」也都融入到這些教學中。例如,兒子一年級時有一個主題是學習 living thing(活物)和 non living thing(非活物)。在這個主題的學習中,孩子們首先認識活物與非活物的區別,繼而通過各種活動分別認識活物與非活物。

認識活物時,他們播下種子種植植物;通過書本、農場參觀等活動認識動物;學校甚至請動物專家攜帶爬行動物到學校來讓他們近距離接觸。孩子們通過這些有趣的活動,不需要死記硬背就吸收了很多知識。

記得當五歲的兒子告訴我什麼是哺乳動物、什麼是爬行動物時,我是何等的驚訝。每一項活動,孩子們需要閱讀很多相關的書;寫一些東西,比如介紹一種動物,農場參觀後印象最深刻的動物等。這樣讀寫便融入到主題的教學中。有些主題的學習會用到數位、圖形、畫畫或手工。

PYP 課程的另一個特點是注重思考。兒子二年級時有一個主題是關於交通工具,通過各種方式認識了交通工具後,最後小朋友們需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從東涌到學校(在九龍),你會選擇什麼交通工具。選項有三個:電車、巴士和摩托車。孩子們要列出各項交通工具的利弊,作出自己的選擇並說明原因。現在我都還記得六歲的兒子頭頭是道闡述他選擇的交通工具時我有多麼感動。

PYP 課程還有一個令我頗感意外的特點就是注重母語的學習,PYP 課程認為母語的學習可以幫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外語。因此學校要求父母繼續在家裏用母語與小朋友交流。學校也提供中文課,用普通話授課,採用新加坡的華文教材。

閱讀氣氛濃厚

與歐美學校一樣,英基小學非常重視閱讀,學校充滿了濃厚的閱讀氛圍。學生每天可以從教室借一本書回家看,另外每周還可以從圖書館借兩本書回家。

班級的書是分等級的,老師給每位小朋友測試後決定其閱讀等級,小朋友只可以借屬於自己那個等級的書。圖書館的書則可以自由選擇,圖書館老師會為小朋友們介紹書籍,也教小朋友圖書分類的方法,以便他們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書。

小朋友們還可以當小小圖書館管理員,幫老師把同學們還回來的書放回書架。可以說學校豐富的藏書和這種鼓勵閱讀的做法,是兒子愛上閱讀的最大原因。

當家長義工觀察教學

不過,隨着對學校更深入的瞭解,驚喜與感動過後我開始對學校的教學方式產生各種疑惑。

最初的疑惑源於一次教室義工活動。兒子一年級第二學期時,我第一次在數學學習時間到教室幫忙,發現小朋友的數學水準懸殊極大。五、六歲的小孩,有的在掐着手指做10以內的加法,有的則已經在做兩位數的加減。

為何差別那麼大?通過與其他家長的交流,我發現原來大部分小朋友都在校外補習。不僅數學,補習英語拼音、英語寫作的也大有人在。

為什麼每月交六、七千的學費,大家卻還要再付幾千塊到校外補習?為什麼上國際學校卻還要補習英語?我能想到的第一個原因便是學校教的不夠。而兒子在英基三年多的經歷也證明這確實是原因之一。讀、寫與計算,應該是在小學階段必須打好的基礎,可是英基給我的感覺是這些基礎教學做得不夠。

大班教學未必因材施教

首先,雖然算是半私校,英基卻是大班教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每個班級有30個小朋友。一至三年級除了班級老師外,每個班級還有一名助教,四至六年級則一個年級五個班共用一名助教。

這樣的班級規模,中、高年級還可以接受,低年級就實在是太多人了。雖然老師一般會把30個人分成五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但我在當義工時看到的情況是,在短短的教學時間內,老師很難顧及到每個小組,所以大部分小組其實是跟着助教或媽媽義工在學。

我不知道助教有沒有教師資格,但曾經在學校網站上看到招聘助教,時薪100港元,並沒有要求有什麼資格。兒子上的這所學校的助教大多是印度人,英文的發音比較獨特,我不是很喜歡。這麼大的班級,根本不能期望老師能夠了解小朋友的個性因材施教。

其次,學校沒有教科書,幾乎沒有家庭作業,沒有考試。除了 Inquiry 主題的學習,讀、寫與計算等基礎知識的學習,非常不明瞭,不知道學校在教什麼,也不知道小朋友掌握的程度。

特別是數學,因為與主題的學習關聯性較少,根本不知道老師有沒有在教。換句話說,想在家裏幫小朋友補補課,都無從下手。

各項訓練顯得不足

學校在學年結束時讓學生帶回他們在學校用過的所有練習本,很多本子都只是用了寥寥幾頁。記得兒子二年級結束時帶回來的數學本子,不僅只用了屈指可數的幾頁,每頁裏還只有10以內加減的少數幾題運算,詢問之下,說是老師讓他們自己給自己出題,然後自己解答。有家長說老師教數學是隨機的,想到什麼教什麼。這一點雖然無從考證,但學校確實給了我這種感覺。

閱讀方面,之前提到老師有幫學生測閱讀等級,這本是很好的一個制度,但有些老師卻沒有定期幫學生測試,導致學生很長時間都停留在同一個閱讀水準。我兒子以及他身邊的幾個朋友都經歷過這種情況。

至於寫作,雖然在學校有很多寫的機會,但基本上屬於自由寫作,老師也沒有為每個小朋友批改。這種方式,在低年級時可以看到小朋友有很大進步,但到了三、四年級,各種缺點如語法錯誤、文章結構就顯露無遺。

和很多家長一樣,當我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的存在後,我也開始讓兒子到校外補習數學和英文寫作。後來因為兒子不喜歡校外的補習,我開始到處買習題本在家讓他做。

朋友的一些觀感

我很慶幸自己及時發現問題,花了很多時間與不願做習題的兒子做鬥爭,所以當我們搬到美國後,兒子能夠跟上這邊的學習。

我們在香港時的一位美國鄰居,就沒有那麼幸運。這位鄰居的大兒子,和我兒子在同一所英基學校上了三、四年級和五年級的兩個學期。之後,他們搬回了美國,去年年底當我們在美國重逢時,這位美國媽媽告訴我,他兒子回到美國後,數學跟不上,老師需要幫他補課。這位媽媽無奈地說:快離開香港時才知道大家都在校外補習。

我的另外一位日本朋友,有一對子女也在同一所英基學校。他們課外在一所日語補習學校補習日本小學的各項課程,包括數學、科學等。去年,他們舉家搬到英國,大女兒成功考進了一所私立中學。事後,這位日本媽媽告訴我:還好有到日語補校補習,因為女兒說很多數學考題都是在補校學的,學校根本沒教過。

還有一位朋友的女兒則在入讀英基中學後開始到校外補習。這位朋友說,中學雖然有很多功課,但一樣沒有進行系統教學,因為自己已經教不了了,只好開始到校外補習。

據我所知,香港其他的一些國際學校,雖然也採用 IB 課程,但基礎教學還是抓得很緊。曾經聽過家長抱怨英基的老師是終身僱傭制,所以不夠敬業。也聽過來自英國的家長抱怨英基就是英國的公立學校。

以上我不知是否屬實,根據我的經歷,我只能說如果把小朋友送入英基的學校,家長要麼要有時間和能力自己教基礎知識,要麼要有財力送小朋友到校外補習。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在香港英基算是一個不錯選擇。

最怕小朋友愈趨內向

另外,有些家長覺得小朋友比較內向、沒有自信,所以希望送小朋友進國際學校可以變得自信開朗一些。對這一點,我很難認同英基會是很好的選擇。除了前面提到英基是大班教學,老師很難顧及到每位小朋友這一點之外,兒子在英基三年多,我發現學校很少有需要在大家面前發表的口頭作業。

另外,Inquiry 的學習有很多小組活動,每個人自由選擇自己的職責,我兒子也是比較沒有自信的人,所以通常都不會選擇演講。在這樣的環境裏,往往是原本外向自信的小朋友多機會發言而愈來愈自信,內向的小朋友則沒有太多的機會表現自己,除非碰到特別用心的老師。但是很遺憾,雖然我每年都會和老師溝通,希望老師多鼓勵兒子發言,不過效果並不明顯。


原文刊於留學媽媽教養女王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刊登。

Tuesday, 16 June 2015

武漢雜記

旅程的最後一天了,第三餐蘭州拉麵,第三次吃素涼麵。八天的旅程,明天就要結束了。對於大三的同學來説,他們回港後,即將需要面對出外實習的考驗。這個旅程,便可算是讓他們鬆一口氣,出外研讀三個學分的好機會。幸好我選擇了延遲畢業,有時候不必逼得太緊。

自從20111226日,擁有了智能電話後,我已甚少用筆墨寫下一些生活小品:一來原本想學曉速成輸入法,二來就沒有太多時間好好的坐下寫作。人大了,總是愛快,愛方便,愛即時的滿足感。在香港的我們,無時無刻記挂著工作和網上的消息。我們睡覺前總會掃掃instagram, whatsapp, facebook等,到了第二天一張開眼睛又來一轉;上課、乘車也是。我們都成為了科技的努蒂,甘願把生命獻給網絡的虛擬世界。試問一下,除了去沒有wifi的地方,我們有何時曾讓自己停下來呢?

中國人不等於搶奶粉和日用品的強國人。中國人有他們純情、樸素和高尚的生活。黃昏,他們會到公園運動和跳舞,生活簡單帶幸福,看來沒太多煩擾。到達機場那刻,我便沒有主動去找同學們,組員會更加沒有。我盼望可以在武漢這個城市裏獨自闖蕩,從錯誤中找到樂趣及換取一些新的經歷來豐富自己。誰知道我在上飛機以先已不慎上了往80號登機閘口的列車,結果由機場的一端迅速地跑回頭,幸好趕得上飛機!由這刻起,組員們已認定我喜愛一個人出走,抛離群衆。雖然我們需要最少二人行動來確保安全,任性的我並沒有理會這條規矩,反而自己繼續出走,在酒店的周邊逛逛。就在這時,我找到了本旅程中的兩個‘很愛’--奧運公園和郵局!為我少買了郵票的名信片送上,以及在公園加入女士們的運動環節,入鄉隨俗,親身品嘗一下這裏的風土人情。其實各界和各年齡層的香港人都應該在繁忙的生活中抽點時間出來運動一下,促進健康及舒緩壓力。只要勇於踏出第一步,其實做運動根本就不會令人感到尷尬。參與運動期間,我覺得整個群體的動作合一,看起來很壯觀,再次令我回想起當年和同學們一起做體能訓練的日子。

做報告方面,真的很感恩終於完成了。部分組員的工作質素和速度實在太可怕了。我們只好學習不要像他們一樣,做一些令人討厭的事!

蘭州拉麵對於我來説,一點都不陌生。我早在去年到上海時一吃便愛上。素涼麵也是錯誤中奪得的大收穫!到了北京,我一定一定會再吃蘭州拉麵!

去年的四川之旅實在太令人難忘了,一切都很美好。到了武漢,看著跟四川差不多的街景,吃著跟四川差不多的食物,喝對著一群差很遠的組員,我只能慨嘆很多聲很想念四川的日子,然後把眼前的一切盡量和四川的一切拉上關係。但其實,我愛的不是四川,而是跟那裏的人所經歷的一切。

我期待北京之旅,期待一個更難忘的旅程。我會不怕死地離群,獨個兒去享受別的事物。(很)想說,再來一份素涼麵!和大陸人愛香港奶粉,香港人愛大陸酸奶,真諷刺!


19:13-20:00 於蘭州拉麵。


Saturday, 16 May 2015

從給家用看血汗錢

我給了第一次家用。父母從來都沒有明示我要給家用,但升大三的這個暑假,就是我開始做有薪工作的第三個年頭。加上人都二十歲了,收入也上算穩定,因此便踏出了給家用的第一步。

我找了些新補習學生,有一名小孩甚至會每星期上四、五堂故事班。我每次在下課的時候都會感到氣喘..可能我不曉得用氣,講故事時又太大聲了。以往都在補習社工作為主,尚算安逸,但自從遇上了這名學生,及感到氣喘,我便深深地體會到何為“血汗錢“。父母,就正正用血汗錢養育我們成人。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要多點零用錢的話,你可以考慮給多點家用。可能這樣較為容易明白。

旁人或者會覺得讀國際學校的學生都很豐有,但當得知某人原來(只)是英基學生,他又不覺得該名國際學校學生很豐有。的確,“國際學校學生“可被視為一個大的名詞,用來歸納就讀國際學校的學生。事實上,國際學校有很多種,有些院校的學費幾十萬港元一年,但有些的學費並沒有這麼昂貴。

最近,我跟一名補習學生討論金錢價值這回事。他不願合作地先完成功課才玩耍。我覺得他的父母都不算催得他很緊,只是他們要上班,才找人為兒子作功課輔導。另外,亦安排他學鋼琴、k文數學和學畫畫。我以前也曾參加過這些課外活動,只是都沒有學一段很長的時間就自願退出了。

我問學生為何要學中文?英文?數學?常識?和參加課外活動?

中文是中國人的語言,是需要活用的。否則,人家會笑你,你在香港生活也會遇到很多不便。再者,為什麼有那麼多老外學中文?因為中文有實用價值。我不能否認文言文在現代社會或許不太實用,但撇除太過沒有實用價值的文學東西,最機本的日用中文,還是要能活用的。

英文?他說要跟外國人溝通。沒錯,英文是國際語言之一,可以用來跟很多不同國籍的人溝通,來擴闊自己的視野。

數學?的確,太深奧的微積分可能沒有太多實用價值,但基本數學是必須的。我這個年紀的上兩代(爺嫲公婆)大多都經歷了二戰的洗禮,大多都從未接受教育。他們不笨,只是從沒有機會去開發天賦。可是,他們也會計算日用的數學,好使他們在購物時曉得計算貨品金額,免得被人欺騙。數學也能訓練你的做事方法,教曉你做事要小心、要變通,和有系統。

常識?不同類型的計程車會在那裡行駛?你若是到去九龍塘,你可以乘搭綠色計程車嗎?不能。如果你沒有常識,上了一輛綠色的計程車,你豈不會浪費時間和金錢嗎?這都是可避免的!

學樂器可以讓你放鬆,考獲某些級別可以讓你到琴行賣琴,甚至擔任樂器老師,賺點外快。

我告訴他,既然父母安排了你去參加這些課外活動,就尊重他們吧!你可以向他們提出你的意見,但他們安排這些活動給你的背後,必有原因。

金錢是血汗錢,絕對不能浪費。假若最低工資是$32.5,每天工作12小時,每天工作6天,每月工作4星期你才賺得$9360。但你有什麼日常支出呢?儲蓄、交通、食物、房租、水電煤、家庭、衣服、醫療等等,你最後還會有多少錢剩下呢?你還敢浪費父母的金錢嗎?

教育,可以讓窮小孩向上爬,為他們的生活帶來轉機。

我跟媽媽分享補習心得,她告訴我可以嘗試把人生哲理教導學生,使他們即使不能成才,都可以做個好人。

有時我會想,一個家長可能可以賺取一萬多元的收入,但扣除補習和興趣班費用,net gain又有多少呢?可能自己人真的不可以教自己人,因此為了維護家人之間的感情,有些金錢還是要給外人賺...

Sunday, 26 April 2015

所有人都適合入讀國際學校嗎?(二)

最近,一直以來都很想孩子考入國際學校的學生又回來找我了。其實本來都不太想再替他補習。我上次教他英文數學,今次教他英文。上課前,我和家長會面,談談教學方向,盼望了解一下為何上次沒有被取錄。談話期間,我嘗試控制自己的情緒,誓要有禮的對待顧客。

開始上課了,我為想考入n年級的他教授低一年級的練習,打算從建立信心開始,試試水溫。閱讀理解方面,由於他有些選擇題未能正確地回答,我便不清楚他能否完全看懂課文。然而,短答題目才是重點...

我要求他先向我解釋每道題目所問的,才開始作答,免得浪費筆墨。原來他不曉得回答問題是因為他根本不能解通每個單詞的意思,就連road和because等簡單單詞都不曉得,更何況整句句子呢?

我不斷控制自己,要盡量表現得firm yet friendly,但最後還是擔任那個刻薄的角色。

學習,是一段漫長的道路。
面對著這樣的情景,為了自己,為了孩子,我還是勸你們死心,繼續勉強地在中文小學生存啦。

有些人本來就不是讀書的材料.. 精心打算過後,都仍會有不能彌補的先天性不足。

Wednesday, 28 January 2015

睡一覺,起來,又是一名好漢子

有人認為教育存在的目的是要讓來自貧窮家庭的小孩透過學習,從而在社會的階梯中向上爬,好讓他們的生活條件能好一點。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支付直資學校的學費。舉例說,有些孩子很有藝術或體育天分;直資學校或國際學校或許能幫助他們向夢想邁進一步,但同時,他們不一定有財力支付學費。

我認為選擇入讀官校、資助學校、直資、國際學校,其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大學教育,也不是必需品;我們不需要完全跟隨社會的風氣,才能獲得社會中,其他人士的認同。我們都是獨立個體,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學業上的催谷,或許能給你短暫的回報。但,想深一層,在你日常生活中,你在市場買菜時,會使用微積分(calculus)嗎?

曾經,我嘗試催谷自己,想再再再努力一點,考好一點。但到了最後,我發現自己本來就只有這麽多料子。再努力,其實,都不會有什麽改善和進步。反而,這樣的自我催谷,只會為自己帶來壓力-有礙我向前的壓力。

我無法完全打倒壓力。後來,我嘗試接受有些東西本來就不屬於我們的事實。有些東西,即使你多麽努力去爭取,都不會得到。在學校裏,我會看見成績比我好,但沒有我那麽勤力的同學。間中,我會咒駡自己,想了再想,老是想著為什麽別人能,但我不能。

GPA了,有人3.7,有人過3,有人不過3。其實都不一定有什麽大影響...只是,妒忌或羡慕別人的成就是人性的軟弱,是自然的。剛開始的時做,你可能無法放鬆,然後會停留在一個不快的階段。但當時間久了,你會嘗試起來,再努力一點。其實是可以的...然後你或會再登上一個更高的高峰。人生,就是不停的奮鬥著,不停的繼續向前走。

正所謂睡一覺,起來,又是一名好漢子。

The show must go on.



延伸閱讀可參閱蘋果日報報導 "名校生難抵壓力 轉讀直資重拾信心"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127/19018335
刊登於2015年1月27日

Tuesday, 6 January 2015

我是醫生 我不懂中文

國際學校(中學部)其中一個賣點是可以修讀外語。當然,DSE也容許考生們選修外語;同樣,一些如DBS和SHCC的學校也有外語供學生修讀。

中一那年,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有不少香港學生在中文和法文兩者之間,選修了法文,從此完全放棄了中文學習。中二那年,我們可以再選修另一個語言,可選修的包括法文、西班牙文、日文和英文作為第二語言,修讀年期為兩年。到了GCSE階段,大部份同學都完全放棄了繼續研讀他們選修的第二語言,還是全時間投入去讀中文罷了。

後來,學校開始在選修第二語言的階段中,提供中文這個選擇,亦容許同學修讀double Chinese。雖然這個改革使一些同學有權選擇不修讀任何外語,改革亦讓“若第一年不選中文,以後都不能選中文“這條不歸路消失,可見現今的國際學校比昔日更重視中文學習。

根據我的觀察,在我那屆的同學當中,現在於醫學院就讀醫科的同學們差不多全部都沒有選修過中文。即使修讀了中文科,他們修讀的也只不過是第二語言中文科。我不知道這現象背後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本來的中文水平不太高,還是純屬巧合。IB是考進大學的其中一條艱巨的路,因此同學們必然會希望能take the easy way out,即透過選修“最容易“的科目,從而於考試中獲得最佳的成績,以便入讀醫學院,成為醫生。

我認為學習、考試和應用是三回獨立的事。最近,我為一群從外國回流香港的醫生擔任 “執業試“ 的中-英-國語翻譯。香港的大學採用“難入易出“機制;相反,加拿大採用“易入難出“機制,這樣才能讓UBC在收取IB試只考獲26分(24分為合格,45分為滿分)的學生同時,在全球的大學中,維持著自己很不錯的學校排名。論到英國,她的大學數目要比香港的多,醫學科學額比香港的要多,因此入學門檻一般比香港的要低。可是,醫學科是不容易修讀的一個科目,因此學生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堅持和耐力,才能完成維期五年或以上的基本訓練。我遇見的每一位考生,都成功地勝過這些考驗。

我為四名醫生擔任翻譯,當中有一名外籍醫生,以及三名華裔醫生。考試分為三個部份,醫生需於三個部份中,與病人交談和進行簡單的身體檢查及診斷。由於其中一名醫生不懂中文,她自然需要依靠翻譯者的協助,述說病歷和進行診斷。我從口音和英語用詞中,觀察到另外的兩名華裔醫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主要以英語跟邊人溝通,因此他們間中不太曉得如何向病人表達出他們的提問。

儘管廣東話會話及中文閱讀能力都不是本考試的重點,我認為一名醫生必需擁有一定的中文能力,以便與病人、其家屬、同事,以及社會中的人士溝通。從海外聘請回來的Senior Doctor及教授或許會花多些時間從事行政工作,看病人時亦可以請姑娘協助翻譯。但作為一名Junior Doctor,醫院本來就沒有資源,和責任在他們的日常運作中,提供翻譯協助。經過一天的翻譯工作,我明白到為何這個考試的合格率何其的低(約10%合格),語言能力,只佔其中的一小部分。

除了在醫院的環境內,中-西醫藥並存和私營醫療服務普及化,都為醫生們(其實是所有人)帶來溝通上的挑戰。西醫要曉得看中藥配方名稱及成份;中醫也要知道病人正在接受那些西藥治療。私家醫生需要獨自和病人溝通,方能使治療變得有效。上一代的醫生可能不太會說國語,但他們很多都有能力去聆聽及理解病人說的國語。即使他們不能用國語跟病人直接地交談,曉得寫中文的他們仍可透過文字,跟病人溝通。

即使醫學院對中文科成績可能比其他科目的較為寬限,這絕不代表中文不重要。用功學好中文,最終得益的是自己。

Saturday, 3 January 2015

考生雜記(三):如何使用Past Paper

轉名校Secrets - [HKU] [MBBS] (3.1.2015)

"呢排個個都講剩番幾個月就考DSE,話乜鬼時間無多,已經打定輸數。我呸!坦白講,DSE呢個課程用兩三個月絕對足夠追番有突。只要你果d SBA/IES唔係太樣衰既話,5* or above真係唔難,只要你用岩方法。(5**個人認為存在些許運氣成分,aim 5*先啦)

先利申:我中學揀jupas 時學校老師直程勸過我唔好擺三大,最後我無理佢,擺左cu科ifaa/qfin,當係俾自己一個目標,反正first round點排唔重要。

入正題。假設你真係得番兩三個月,決心開始chur成績,應該點做。

第一件事就係prioritize.你要先搞清楚你想入既學系睇重咩科,而提升果一科既marginal cost又大概幾多?(舉例黎講,我中文科拉高一個grade既marginal cost一定比math高,所以我用會多d時間提高math成績。)

搵到自己要重點focus喺邊科既話,就可以落手溫。溫書呢個字其實有d misleading,你對住本書溫其實最後都係一事無成,就住就話溫左成日好似乜都無溫過咁。我認為溫書係一個找自己不足既過程,而做mc就係最好既做法。用mc溫書唔係求對,而係求錯,希望用mc既方法睇下自己有咩地方未掌握好,所以唔識唔好撞,唔好呃自己。錯/唔識之後就查書,唔明搵人問。但最最最最重要既係mark低番自己錯咩,因為人類....jpg。如是者,當你既accuracy >90%,你既知識層面上應該到左5-5*既level。


跟住到long q。個人認為操LQ有d浪費時間,唔需要次次操到去一個presentable既水平,睇重點就可以,我自己係直接睇marking scheme,因為有d問題簡單唔想寫黎哂時間。當然,calculation式既問題就唔可以避啦,但definition既問題就唔好浪費自己時間。


總而言之,時間無多既話不妨可以試我呢個試卷式既溫書方法。與其對住本書發呆,倒不如直接落筆。反正一本書既內容可能得40-50%係對你考試有用。仲有,唔建議溫書溫到三四點,因為無咁既必要。一日溫到六個鐘已經好充裕,悶既話聽歌/打場lol都唔過分,不過係要專注做一樣野就得。


而我最後,考左3個 5** ,唔係最叻,但都算不過不失,夠入A1。


Good luck"


當年,學校估計我只會於IB試中考獲27分,但我完全無視老師的建議,堅持自己去報讀醫學學科。某程度上,我這樣做是為了愛面子,並誓要跟老師鬥氣。另外,我也不甘心讓自己白白的送走一個機會,把一對門在未打開以先封鎖。